35岁,我决定把系统底层扒开看个透
到了35岁这个坎儿,心里慌得一比。以前觉得,我能用各种框架堆出一个App,能跑就行,就是个合格的安卓工程师了。结果去年公司项目重组,发现那些只会写业务逻辑的家伙,很快就能被刚毕业的小伙子顶替了,人家要价还低。我当时就琢磨,要活下去,就得搞点真正能镇住场子的硬货。我不要做只会用轮子的工人,我要做能造轮子的“魔术师”。
我把目标盯上了安卓里最难啃的那块肉:系统性能优化和底层渲染。我要搞明白,一个View从被创建到最终在屏幕上显示出来,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“魔法”。
下决心,从“卡顿”问题开始入手
我挑了一个公司一直解决不掉的玄学问题:App启动后,特定页面的列表滚动总有轻微的掉帧和卡顿,但用自带的Profiler工具抓了好几遍,数据上看起来又没什么异常的耗时操作。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性能问题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我决定丢掉那些表面的工具,直接从系统底层挖。
我的实践过程:从抓瞎到摸索
-
第一步:硬啃Binder机制。我找了一堆关于IPC(进程间通信)的资料,研究ActivityManagerService(AMS)和WindowManagerService(WMS)之间到底是怎么传递信息的。我逼自己看WMS的Java层和Native层的C++代码,看懂系统是怎么协调App的窗口布局和生命周期。
-
第二步:追踪渲染管道。我把重点放到了SurfaceFlinger上。这玩意儿才是真正的渲染大佬。我下载了对应版本的AOSP源码,花了整整两个星期盯着代码看,搞明白从App的BufferQueue提交渲染数据,到SurfaceFlinger合成画面,再到最终交给硬件显示,中间每一步的延迟发生在哪里。
-
第三步:定位Vsync的失准。通过对比系统日志和我的App自身绘制时间,我发现我们的App经常错过系统的Vsync信号。这意味着我们提供的帧数据总是迟到,导致系统不得不用上一帧的旧数据,用户看起来就是卡顿。
顿悟,找到那个不起眼的“魔鬼”
我查了半个月的Log,眼睛都快看瞎了,中间喝了无数杯咖啡。有一天晚上,我翻到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系统配置,它控制着特定版本安卓系统下,多线程渲染的优先级和调度策略。
原来,我们公司历史代码里在App启动时,写死了一个Flag,导致系统错误地认为我们这个App不需要太高的图形渲染优先级。这个Flag平时根本没人注意,但在高分辨率设备上,它就成了性能的“魔鬼”。
我改了那一小行代码,重新打包,刷到测试机上。
尼玛!屏幕瞬间丝滑了!那种滚动起来毫无延迟的感觉,震撼到了我。之前所有的玄学卡顿,一瞬间都消失了。我当时兴奋地跳了起来,感觉自己真的掌握了系统的脉搏,就像个变魔术的。
35岁,魔术才刚刚开始
这件事告诉我,35岁真不是什么技术能力的终点。以前我们只会调用,做一个普通的工程师。你敢往深了钻,搞清楚系统背后的运作逻辑,你就能解决那些别人觉得无解的问题。只有掌握了这种底层能力,你才不会轻易被替代。我会继续我的“魔术师”实践,把这些底层折腾的记录都分享出来,让大家看看,老家伙也能玩出新花样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