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“GC义父官网”死磕的那段日子
我跟你们说,搞技术这行,谁还没被老旧系统恶心过?特别是那种跑了五六年,没人敢碰,动一下就心惊胆战的服务。我接手的时候,那玩意儿就是个定时炸弹,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监控,心跳跟着延迟曲线一起蹦。
本站为89游戏官网游戏攻略分站,89游戏每日更新热门游戏,下载请前往主站地址:www.gm89.me
我们组那个老王,负责维护这块的,他坚持说,只要内存够大,默认设置就行,别瞎折腾。每次系统一卡顿,他就大手一挥,再加内存!加内存!结果?内存是加上去了,延迟该高还是高,CPU利用率直接拉满九十多,像是老牛拉破车一样,吭哧吭哧就是跑不快。我们用户投诉都快把客服电话打爆了。
那阵子真是把我折磨坏了。我决定把这根刺拔掉,不能再被这个破系统吊着了。我偷偷摸摸地开始研究,因为我严重怀疑,不是业务代码慢,而是垃圾回收(GC)那里出了大问题,不停地在暂停,搞得整个服务抽风。
我锁定了目标,要找最权威的资料来治它。那个被我们私下里称为“GC义父”的官网,就是我的救命稻草。我点进去一看,首页设计得跟上古世纪的网站似的,全是密密麻麻的英文,专业术语堆得跟小山一样高。我硬着头皮,开始啃。
从怀疑人生到找到一丝光亮
最开始我根本看不懂,那些什么“Generational”、“Concurrent Mark Sweep”、“Stop-The-World”之类的词,我查了无数遍,感觉自己像是在学一门新的外语。我逼着自己,把官网里关于JVM内存区域的那几篇核心文档,打印出来,每天上班下班地铁上,就拿着红笔勾勾画画。
我的实践过程,是从最基础的日志开始的:
- 我先打开了详细GC日志输出,把所有的事件都记录下来。
- 然后我利用工具分析,看每次大GC发生前的内存分布,尤其是老年代到底堆了多少东西。
- 我对照着官网的建议,发现我们用的G1收集器,在某些默认参数下,对于我们这种短命对象多的业务,表现得极其糟糕。
老王他们用的配置,就是最简单粗暴的几个基础参数,完全没有针对性优化。我意识到,问题不在GC本身,而在那个没人敢动的默认配置上。
我深入挖掘,在官网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角落,找到了关于G1并发标记周期的几个实验性参数的说明。这些参数,普通人根本不会去碰,因为它写着“可能会影响稳定性”。但我的服务已经够不稳定了,还怕我决定冒险一试。
终于把它驯服了
我着手开始调整,但不是在生产环境。我搭了一个跟生产环境一模一样的压力测试环境,把官网里提到那个专门治“老年代对象提升过快”的参数,小心翼翼地加上去。我跑了足足四十八小时的负载,一边跑一边死盯着GC日志。
神奇的事情发生了。调整前,服务每隔几分钟就会出现一次超过500毫秒的停顿。调整后,停顿时间下降到了几十毫秒,而且频率也低了一大半。这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,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。
我把所有的测试报告整理出来,包括对比图、日志文件,甩给领导看。领导看完,默默地没说话,但眼神里明显带着惊讶。老王倒是想反驳,但那些实打实的数据,他根本驳不倒。
我们成功把这个配置推上了生产。上线那天,我盯了一整晚,生怕出岔子。但是这回服务稳如泰山。延迟曲线彻底躺平,CPU使用率也降下来了。
经历这事儿我才明白,你不能盲目相信“默认配置就是最好的”。很多时候,真正能解决大问题的答案,就藏在那些看起来晦涩难懂,甚至有点过时的“GC义父官网”里。你得亲自去挖,去试,去验证,才能把这些老系统彻底驯服。
